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4年,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演进,边坡监测建设进一步提速,智慧收费站建设依旧火热,交通信创稳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建设驶入快车道,低空交通“强势起飞”……
2024年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4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这是继2019年《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我国对交通系统数字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信号;7月,交通运输部、财政部正式公布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第一批示范区域名单,其中公路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路网运行监测预警、干线主动管控、智慧站点和基础设施监测预警等应用场景;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首批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包括10大典型案例和18个代表案例。业内人士认为,数字化转型应该强调数字技术应用与业务模式重塑并重,应该更加注重集约节约利用,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更加注重融合创新。“智慧扩容、安全增效、跨产业融合及体制机制创新”4个方向15项建设内容中应以“出行服务”为出发点,加强数字化系统之间的协同,并应以“数据”为主线,加强数字底座的支撑能力,此外应充分考虑与现有基础设施的结合与利用,着重加强业务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能力,避免“重硬轻软”,从而赋能行业加速发展。2024年雨季,多起路面坍塌悲剧,将边坡安全再次拉回到民众视线之中。《2024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道路高边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实用技术汇编(第一批)》等陆续出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高速公路监测预警应用示范揭榜工作,多省市也积极推进公路边坡建设养护及风险防范建设。尽管公路灾害事件与自然灾害之间有很强关联性,但其引发的公路灾害可以通过信息化监测预警手段,有效降低事件影响和损失,避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因此,必须努力提升公路灾害智能化主动监测预警的全过程闭环响应水平。为此,业内人士在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一二三四”目标建议:一是以第一时间警示为目标,提升灾害事件感知时效性;二是以事前事后两阶段为重点,强化灾害AI分析有效性;三是以广义车路协同等第三方平台,提高信息推送触达性;四是突出全过程响应管控闭环性,从而不断推动公路防灾抗灾向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转型。2024年伊始,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数据的资产属性,提出依法合规推动数据资产化。在相关利好政策的推动下,2024年数字资产化市场热闹非凡,交投、公路集团等大规模推动数据入表,高速公路、公交、车联网、停车等领域已有不少实现交通数据变现的案例。
1月1日,广东交通集团所属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首家、全国首批数据资产入表的企业之一,正式将数据资产计入财务报表;7月,南京市交通集团首批7项“路铁桥隧”系列交通数据产品完成挂牌,这是全国第一个全系列交通数据产品;8月,重庆高速集团完成首个数据资产入账入表工作;9月,云南交投集团组织研发了路段运行指数、区域交通流量、路网交通事件等15个数据产品,并成功在深圳数据交易所挂牌上市;9月,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车型库数据集”数据资产获华夏银行郑州分行授信6000万元;12月,北京静态交通公司完成北京市首单交通数据资产入表工作……
整体来看,数据资产化进程如火如荼,但实际数据交易发生不多,交通数据要素市场化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业内人士基于实践经验表示,当前由于市场缺乏足够的交易量,数据资产价值难以进行准确评估;各地数据交易所产品上架规则并不统一,数据资产化难以快速推进;数据资产需要持续进行迭代和算力投入,但后续费用无法纳入无形资产价值等问题值得关注。2024年,智慧收费站建设依旧火热。在湖北,“无人值守+双层智慧云舱”跨路段智慧收费系统在点军收费站成功启用;在上海,绿色智慧高速公路收费站——G15沈海高速嘉西收费站及管理用房光伏改造项目完成建设;在山东,首次在收费站使用“移动储能+柴油发电机”双重供能保障体系,打造了平阴北和梁山东两个“零碳”收费站……云化收费站方案、匝道预交易方案、窄岛化与无岛化方案、少人化方案、智慧云舱、全数字感知可视化系统、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已在收费站智慧化升级中普遍应用。
虽然实际中智慧收费站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不可忽视的是,智慧收费站建设仍面临挑战,包括缺乏统一标准、缺乏统一概念、缺乏统一内涵等问题。此外,还需要大幅提升车型、车牌识别精度,以及大范围、高可靠、低延时的通信能力。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智慧收费站的标准化建设,提升“云边端”的智慧化水平。
2024年,交通产业信创的号角已经全面吹响。从收费系统到隧道系统,多地推进信创场景落地。在广东,基于自主可控技术的信创智慧收费云站在佛清从高速桂丹收费站率先落地启用;在浙江,一种自主可控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信创收费系统在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杭州南管理中心临浦收费站上线;在江苏,泰州大桥海陵收费站完成信创国产化云收费系统改造并上线运行,成为江苏省内首个高速公路“信创云收费站”……在国际环境限制、国内政策加码的背景下,交通信创发展渐入佳境。业内人士指出,交通信创发展首先要精准施策,一是针对不同系统特点和需求制定改造方案,确保改造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二是采取分步实施策略,将信创改造分为多个阶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三是建立全面监控机制,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其次,要集中各方力量,推进交通信创生态建设。最后,要共建共享,通过共建信创研究基地,共享信创研究成果,降低信创初期研究成本。2024年,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继续提质升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一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形成了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对国内高速公路隧道数字化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6.8公里,隧道内采用照明智能控制器,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洞内外光线、色温数据、交通量变化以及白天、黑夜等情况,自动控制调节灯光亮度;隧道管廊内提前预留通信设备连接件、线槽等,并在隧道内布放了约6万米支持5G频段的泄漏电缆等设备,实现信号无缝覆盖;隧道内应用北斗系统在交通隧道内连续定位系统的关键技术;隧道内安装智能巡检机器人,对环境状态、设备状态等数据进行采集,实现日常自动巡检;在通风排烟方面,针对隧道超宽断面特点,首创海底沉管隧道顶部横向排烟道+侧壁排烟口重点排烟新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超大断面及互通式海底隧道的新型防火排烟技术体系等。相关人士指出,在大交通流量的复杂通行环境下,如何让交通设施发挥更大的效能是下一步要重点考虑的方向:例如,利用实际车流数据接入持续学习,优化数字孪生系统、视频事件检测系统,提高系统精度和成功率,充分利用好现有机电系统巡检和养护的数字化智慧运维平台,提升机电系统养护效率和设备完好率。总体来看,在智慧隧道的建设热潮之下,如何“因隧制宜”,服务于不同隧道的差异化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24年,高速公路出行服务体系正在经历从静态诱导到动态、可变,从单一信息到多元、可视,从被动请求到主动推送,从单点服务到全过程、伴随式的变迁,出行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出行体验感、舒适感进一步提升。多个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打造的出行服务平台力求通过整合省内高速公路服务和交通信息资源,为司乘人员提供一站式出行解决方案。2024年,山西交控集团打造的“晋e行”经过2年多迭代升级,累计服务人数已突破520万,注册用户超205万人;截至9月,广东交通集团“粤通行”路网车主出行服务平台用户已超100万人;截至10月,上海“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随申行”成立两年来,整合市域内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及私家车相关的停车、维修、救援等8大出行场景,服务超8200万人次……总体来看,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出行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信息查询、ETC服务、通行服务等功能,但是内部仍然存在数据壁垒,信息采集的效率与准确度有待加强,此外还面临用户的活跃度难以保证、激活潜在用户投入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商业化的出行服务商,特别是以导航地图为平台的服务商则具有较大优势,容易与各种商业服务形成共生的生态,但如何做好差异化与定制化服务仍然需要继续探索。2024年,《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国家层面加大支持力度,研究确定了9个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联合体,并初步圈定了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车路云产业化进程的全面加速。与此同时,北京、武汉等多个城市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出台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招标项目,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车路云一体化的整个产业链视角来看,尽管上游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下游市场的发展仍需依赖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生态闭环的建立,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碎片化”,难以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和网联功能的规模化示范应用,而解决“碎片化”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设施建设,又会造成建设成本投入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一是要积极开展跨领域主体协同,共同推动产业落地发展与商业化应用;二是要推进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主体与云控基础平台运营主体的合作,面向需求实现基础设施资源与交通数据的共享,促进服务收费等商业模式生态的形成;三是持续挖掘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运行数据价值,开拓创新数据应用。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广东、安徽、山东、陕西、甘肃、山西、重庆、四川等地陆续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2024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成为地方低空经济第一部专项立法。2024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无人机、航空测绘、空中交通管理等相关新技术不断涌现,低空交通正逐步成为综合立体交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低空交通的赋能,应从设施、机载、管控、应用四个角度入手。设施(即低空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低空智联网、空域环境基础设施、空地兼容保障设施;机载(即低空航空器及设备),包括高空飞行器及元器件、低空飞行器关键系统;管控(即低空智能运行控制),包括态势网络化感知、冲突智能管控、无人机反制;应用(即低空创新应用),包括临边巡逻、临江巡检、临海救援、临川运输、高分辨率数据采集、高精度测绘与制图等。我国的交通大模型赛场,可以用几个词形容,起步晚、赶得紧、走得急、落得快。2024年,交通大模型从喧嚣逐步走向冷静。这一年,卓视智通发布了“智通卓识AI多模态大模型”,百度发布了百度智能交通引擎4.0,香港大学发布OpenCity交通大模型预测路况,北京交通大学发布了交通大模型评测平台……业内人士分析,当前“通用大模型+行业垂类大模型”及其支撑的融合应用被验证为技术赋能交通行业的最佳路径。由于交通行业自身特点,例如,交通行业内大数据分散且共享难、安全合规性要求高,造成模型训练成本过高;交通场景复杂,数据源、数据格式不同,需要进行数据清洗;交通管理大模型的资金和人才相对有限,因此交通大模型的场景与商业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大模型是否能真正落地,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际价值。当前中国交通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数字转型、智慧升级的重要时期。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场景创新,深化大数据、智能技术与行业应用的融合,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的交通生态系统,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